转换到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中医古籍
医贯砭
卷下   消渴论
清 · 徐大椿
下载:医贯砭.txt
本书全文检索:
       消渴之疾,余有一说焉。人之水火得其平,气血得其养,何消之有。其间摄养失宜,水火偏胜,津液枯槁,以致龙雷之火上炎,熬煎既久,肠胃合消,五脏干燥,令人四肢瘦削,精神倦怠。故治消之法,无分上、中、下,先治肾为急。《内经》云:心移热于肺,传为鬲消。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,谓之食㑊。则上、中二消,明明是心与大肠之火,与肾无干,反尽从肾治耶!况肾火上冲之证,往往不甚渴,即渴亦不能多饮。盖肾中之火既上,则下焦之阳衰,阳衰则阴盛,水为阴属,故不能多饮也。凡辨阴火、实火之法俱视此。奈何欲用二方,遂不及详察耶。惟六味、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肾水,则渴自止矣。
       或问曰:下消无水,用六味丸以滋少阴肾水矣。又加附子、肉桂者何?盖因命门火衰,不能蒸腐水谷,水谷之气,不能薰蒸,上润乎肺。如釜底无薪,锅盖干燥,故渴。至于肺,亦无所禀,不能四布水精,并行五经,其所饮之水,未经火化,直入膀胱,正谓饮一升溺一升,饮一斗溺一斗。此是下消之证 ......

   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

本站图书检索

经典中医古籍

中药学教材(附图片)

穴位数据库(附图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