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校曰: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,下皆为之。《太素》《千金》同。杨上善云:“上古圣人使人行者,身先行之,为不言之教。” “不言之教”胜有言之教,故下百姓仿行者众。故曰“下皆为之”。澍案:全本、杨本、孙本及杨说是也。夫“上古圣人之教也”句、“下皆为之”句,下皆为之言下皆化之也,书《梓材》“厥乱为民”,《论衡·效力篇》引作“厥率化民”是“为”即“化”也。王本作谓者为之借字耳。僖五年《左传》曰一之谓甚其可乎?《六微旨大论》曰:“升已而降,降者谓天;降已而升,升者谓地。”昭元年《传》曰“此之谓多矣。若能少此,吾何以得见十年。”《传》曰“佻谓甚矣,而壹用之廿一年。”《传》曰“登之谓甚,吾又重之。”《周语》曰“守府之谓多,胡可兴也。”《晋语》曰“八年之谓多矣,何以能久。”《大戴礼·少间篇》曰“何谓其不同也。”此从元本。《楚策》曰“人皆以为公不善于富挚”。《管子·霸言篇》曰“故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而我不谓贪者”。《韩诗外传》曰:“王欲用女,何谓辞之”。又曰“何谓而泣也。”《淮南·闲篇》曰:“国危而不安,患结而不解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