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换到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中医古籍
金匮要略浅注补正
卷五  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
清 · 唐宗海
下载:金匮要略浅注补正.txt
本书全文检索:
       厥阴为风木之脏,中见少阳相火,若风郁火燔之为病,脏燥求救于水,则为消渴,消渴者,水人不足以制火,而反为火所消也。又须旁参他证,方知其为真厥阴之病,其气上冲心,心中痛热,火生于木,肝气逋于心也。胃受木克,而求救于食则饥,然既受克而致虚,虚未回则虽饥而仍不欲食,即强食之则随肝气上冲,而作吐,此厥阴消渴证外,兼见之证也。虽《内经》有云,二阳结谓之消。二阳阳明也,阳明之消得下则止,而此属之厥阴,下之不肯止。
       此节与《伤寒论》厥阴首条、末句、二句三字不同,其义迥别。盖以消证,后人有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之分,而其病原总属厥阴,夫厥阴风木中见少阳招火,风郁火燔,则病消渴。《内经》亦有风消二字,消必兼风,言之亦即此意。且上消系太阴者,心热移肺也;中消系阳明者,火燔土燥也;下消系少阴者,水虚不能制火,实火虚不能化水也。时医俱不言及厥阴,而不知风胜则干,火从木出,消证不外乎此。师故于开宗姓指出总纲,次节言寸口脉,即心营肺卫之部位也。厥阴横之为 ......

   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

本站图书检索

经典中医古籍

中药学教材(附图片)

穴位数据库(附图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