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换到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中医古籍
医源
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论
清 · 芬余氏
下载:医源.txt
本书全文检索:
       饮之为患,《内经》独主于脾,以脾为至阴之脏而不至阳之用,且与胃相为表里。胃为水谷之海,水谷入胃,全赖脾阳为之运化,故脾有一分之阳,能消一分之水谷,脾有十分之阳,能消十分之水谷。水谷过多,则胃中之阴胜于脾中之阳,始也饮自外入而不消,继也饮自内生而益甚,不特伤脾中之阳,并伤心肺肝肾之阳。《金匮》统四纲以正其名,分五经以畅其治,无不从一源而出。一曰痰饮,有火炎之象,以其人素盛今瘦,肌肉消化为痰,心气阻遏,下迫水饮而沥沥有声,必至坚筑短气。一曰悬饮,有倒悬之象,以饮后水流胁下,附于募原隔膜之间,肝气内结,咳嗽则吊胁作痛,自必胁下支满。一日溢饮,有横散之势,以饮水流行,达于四末,肺气不宣,郁于皮毛而不汗出,自必上泛而吐涎沫。一曰支饮,有旁开之象,以其形如肿,中宫失其健运,脾气内郁而至倚息不得卧,自必少气身重。至于水在肾,心下悸,即是痰饮之一证。观伤寒门中水饮在心,心下满而悸,虽见证略有差别,而治法则一。盖以肾水最易凌心也。故仲景即于四饮之中分括五脏,非以四饮之外另有所谓五饮也。后人不察《金匮》之义,妄生五饮六证之 ......

   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

本站图书检索

经典中医古籍

中药学教材(附图片)

穴位数据库(附图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