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与作品】 荀子(约前313~前238)名况,字卿,或称孙卿,战国后期赵国人。到过齐、楚、秦诸国,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(学宫之长),后任楚国兰陵令。晚年退而着书,卒于兰陵。其学术源于儒家,又吸收春秋以来各派进步思想,加以改造,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,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。在政治上,主张统一,建立新的礼法制度;在自然观方面,否定“天命论”,要“制天命而用之”;在认识论方面,提出“形具而神生”,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人的思想认识器官。他针对孟子的“性善”论,提出“性恶”说,虽然同属抽象的人性论,但他由此而强调人的后天学习与教育作用,则是有积极意义的。荀子不愧为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。《荀子》现存三十二篇,唐代杨倞全书作注。清代王先谦的《荀子集解》和近人梁启雄的《荀子简释》是较好的通行本。
凡人之患,蔽于一曲①,而闇于大理。治则复经②,两疑则惑矣③。天下无二道,圣人无两心。
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