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节 概说
古书流传既久,传抄翻刻之中错误自然难免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自然与人为二端。所谓自然之因,是由于年移代革,丝韦磨损断绝,简册随之或脱或乱,虫蛀霉蚀,黄卷因之损坏缺失。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:子夏之晋,过卫。有读史记者曰:“晋师三豕涉河。”子夏曰:“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‘己’与‘三’相近,‘豕’与‘亥’相似。”至晋而问之,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。盖因“已”古文作“〓”,三横中之二竖朽蚀,而成“三”字,“三亥”不辞,遂以“亥”之形似字“豕”混而代之,“己亥”由是而讹为“三豕”。《素问·刺要论》:“肺动则秋病温疟,泝泝然寒栗。”“泝”焉“溯”的异礼字,乃逆流而上之谓,此处用以状“寒栗”,不通。“泝”实为“淅”的坏字。“淅淅”或作“洒淅”、“洒洒”、“洗洗”,皆为寒栗貌,古医书中多有运用。《素问·刺疟》:“足阳明之疟,令人先寒,洒淅洒淅,寒甚久乃热。”《灵枢·寒热病》:“振寒洒洒。”《神农本草经·草部下》: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