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与作品】 《吕氏春秋》共二十六卷,一六零篇,各篇分隶于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,故又名《吕览》。为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(?~前235)使众门客各着所闻,汇编而成。吕是卫国濮阳(今属河南)人,原为阳翟(今河南禹县)大贾,于赵都邯郸结织当时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(后改名子楚,即秦始皇之父庄襄王),以为“奇货可居”,多方资助。子楚继位后,以吕为相国,封文信侯,专擅朝政。嬴政继位,称他为“仲父”,后被免职,迁徙蜀郡,畏罪自杀。该书思想以儒、道为主,兼及名、法、墨、农及阴阳诸家,保存了不少古史旧闻,兼及天文、历数、音律、农学及养生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。对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史,有重要的参考作用。东汉·高诱为此书作注,通行本有清代毕沅的《吕氏春秋新校正》和近人许维遹的《吕氏春秋集释》、陈奇猷《吕氏春秋校释》等。
天生阴阳、寒暑、燥湿①,四时之化,万物之变②,莫不为利,莫不为害③。圣人察阴阳之宜,辨万物之利以便生④,故精神安乎形,而 ......
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