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换到繁體中文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中医古籍
伤寒论本义
卷之十三   太阴全篇
清 · 魏荔彤
下载:伤寒论本义.txt
本书全文检索:
       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鞕。
       按 此条乃申明太阴病应见之证,因辨其由阳入阴之邪,使人谛审而知所禁也。三阳之邪,传经已遍,从此则由三阳而更传三阴,于少阳篇末,仲师自明之矣。然邪之自外感也,太阳先中之,而邪之内传也,太阴先受之。盖少阳之邪,原在半表半里,既不能由半表而达表,必由半里而入里,而里三阴之太阴,又为三阴之表。《内经》云:太阴主开是也。所以少阳之邪,传经必先及太阴,太阴先受,所见之证,应历举之以为审验,太阴为病,其人必腹满,太阴为脾脏,经邪入而脏应焉,吐而食不下,脾既病而输运无力,胃肠之水谷无能分,以致自利,日久益甚,且时腹中自作痛,此纯为太阴湿土,失镇奠之令,故证全见于肠胃肚腹之中。本为三阳之邪陷入阴经为患,法当升散其邪复还阳分,若以满痛为实邪而下之,则阳愈陷而下沉,阴愈凝而不散。仲师言必胸下结鞕,有似于太阳之结胸,而在下有似于太阳之心下痞,而又在上,胸下结鞕,所以为太阴 ......

   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,更多内容,请 注册或付费

本站图书检索

本书目录

经典中医古籍

中药学教材(附图片)

穴位数据库(附图片)